新闻中心
专家苏城论道 乳腺癌手术切多切少 病理报告说了算
日期:2024-06-12 14:56:09

切还是不切?切多还是切少?这是乳腺肿瘤患者最关注的问题。但患者有所不知的是,下这个结论的不是手术台上的外科医生,而是台后病理医生的诊断报告。

病理报告是“判决书”精准与否至关重要

昨天,全国第八届乳腺疾病病理诊断研修班在苏州举行,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,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步宏教授对来自全国近600位病理专家举行了学术交流和培训。

据中国抗癌协会统计数据显示,我国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正以每年3%的速度递增,发病年龄也呈年轻化趋势。在乳腺癌诊治中,病理医生被形象地称为“法官”,确定肿瘤良性还是恶性,早期还是晚期,切除还是保乳,病理医生的报告就是“判决书”。

步宏介绍说:“过去的病理报告是定性报告,只要回答‘是不是癌症’。现在的病理报告是一份内容详实的大报告,对肿瘤的性质、分类、分期均有详细的分析,这些信息不仅要在手术中为医生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,还是术后治疗方案制定的依据。”步宏告诉记者,病理学是一门经验学科,同一张病理切片,不同的医生来看会有不同的结果,尽管有时结论只有很小的差异,但结论“冒”一些就意味着患者要做乳腺全切,反之可保乳。所以对患者来说,病理报告的诊断精准与否至关重要。

手术台上等“冰冻报告”当病理医生很“烧脑”

和外科、内科医生相比,病理医生做的是“幕后工作”。记者从会上了解到,病理医生的幕后工作并不轻松,其中出“冰冻报告”的紧张程度更是常人很难想象。

所谓“冰冻报告”就是病理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出具的病理报告。手术过程中外科医生切下患者病变组织并送至病理科,病理医生必须在30分钟内完成快速冰冻病变组织、制作病理切片、看切片、诊断、下结论的全过程。此时,麻醉中的患者和外科医生都等在手术台上,下一步手术怎么做,全依赖病理医生的一纸诊断。而“刨”去冰冻标本、切片等过程,留给病理医生诊断的时间不过短短几分钟,遇到疑难病例,病理医生更是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“一锤定音”,不少病理医生表示:“压力很大,过程很烧脑。”

病理医生缺口严重远程数字病理系统破解瓶颈

记者了解到,精准诊断是精准医疗的基础,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普及,病理学科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,但目前我国病理学科发展却存在瓶颈。

病理医生存在严重缺口是一大瓶颈。江苏省医学会病理学会主任委员张智弘告诉记者,按规定,医院每100张床位要配置1名病理医生,1-2名病理技术人员,但目前全国注册病理医生人数仅一万多人,平均下来一名病理医生要服务十万人,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,全国病理医生的缺口多达五万人。

病理学科水平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是另一瓶颈。江苏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郭凌川告诉记者,三甲医院培养一个能出“冰冻报告”的病理医生至少需要十年时间,高年资、高水平的病理医生大多集中在大城市、大医院。另一方面,由于传统的病理诊断必须由病理医生借助显微镜完成,人、镜缺一不可,所以患者快速共享大城市、大医院的优质病理资源是个难题。

昨天,苏州生物纳米园企业帝麦克斯(苏州)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远程数字病理会诊系统亮相会场。该系统可快速把病理切片从显微镜下“搬”到网上,在“冰冻报告”中,该系统平均32秒就可完成病理切片的扫描并转换成高清图片,图片清晰度可达人眼视网膜分辨率的极限,由于摆脱了传统病理诊断中医生、显微镜不能分离的束缚,远程数字病理使优质资源共享成为可能。据发明人、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、帝麦克斯董事长周丕轩介绍,该系统目前已在江苏、湖南、上海、浙江等地投入使用,他希望未来远程数字病理系统能覆盖更多医院,让更多偏远地区患者受益。